盡管英利曾在事后澄清,認為這不能算是集團的官方表態(tài),但這條微博仍多少透露出了這家光伏巨頭企業(yè)對此事嚴重性的評估。
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介紹,現在包括英利最大的硅料供應商德國瓦克化學公司在內的德國光伏企業(yè)反對歐盟反傾銷立案的聲音都非常大。跟應對美國“雙反”調查時在美國當地成立了“平價太陽能電力聯盟”一樣,英利也在歐盟組織了一個聯盟,這個聯盟囊括了上下游數百家企業(yè)。
刀尖上的中國光伏業(yè)
一家名為“光電社區(qū)”的論壇近日發(fā)起一項調查:你認為我國光伏業(yè)深陷寒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是受美國“雙反”、歐盟反傾銷等外因影響的占近70%,只有33%的人認為應反省產能過剩等內因。
無論是基于何種分析,來自歐美的打壓無疑是造成中國光伏產業(yè)今日困局的最直接因素。
“中國70%以上光伏產品出口到歐洲市場。如果歐盟征收反傾銷稅,那么進入歐洲市場就要付出代價了。本來中國產品與歐洲產品在價格上的差距就不是很大,一征稅就沒有競爭力了!泵邕B生說。
面對市場形勢,上個月,在公布二季度數據的同時,英利修改了全年的光伏組件出貨量目標,把原定的2.4至2.5吉瓦,下調至2.1至2.2吉瓦。此舉背后的原因是綜合的,第一大市場歐盟的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申請加之高負債率等原因,都迫使企業(yè)在逆境中布局的這步棋,必須走得更加小心。
也有人士分析,困擾整個行業(yè)的產能過剩也是一大誘因。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認為,光伏業(yè)初期的行業(yè)暴利、企業(yè)對市場判斷的失誤等原因,導致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光伏企業(yè)大幅擴產,市場供求嚴重失衡。這成為光伏行業(yè)目前遭遇困境的內因之一。
換言之,即便沒有歐盟立案調查的致命打擊,中國光伏企業(yè)也早已是在刀尖上行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