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將完工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現場。(1958年)
周總理親自拍板曲陽石匠進京
1952年的一個夏日,時任北京市政府黨委辦公室主任的劉漢章來到北京觀象臺下的東裱褙胡同65號。他來拜訪一位當時名震北京“古董圈兒”的河北曲陽石匠——冉景文。
冉景文十幾歲就來到北京琉璃廠專為古董巨商岳彬做仿古雕刻,他雕刻的仿古作品可以假亂真,即便內行也難以分辨。
“但這次,冉景文將面對的是一個從未有過的大考驗。劉漢章找到他,正是想請他出山,擔任雕刻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任務!2015年9月26日,在北京的家中,韓振書的講述把記者帶回到了60多年前。韓振書告訴記者,讓以冉景文為代表的曲陽石匠參與紀念碑的雕刻工作,其實是偶然中的必然。
1949年9月30日,新中國正式成立的前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作出一項決議:為紀念自1840年以來為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天18時,毛澤東與全體委員來到天安門廣場,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舉行了奠基禮。
北京市政府負責紀念碑的建設工作。
1952年5月10日,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成立,時任北京市市長的彭真任主任,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建筑專家梁思成任副主任,市政府秘書長薛子正任秘書長。
1952年6月19日,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美術工作組成立,由中央美院雕塑大師劉開渠任組長。
“按照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方案,在碑座的四周,要由高2米、總長40.68米的8組10幅浮雕組成,每幅浮雕設計20個左右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僅形態(tài)各異,還都要和真人一樣大小。制作如此大規(guī)模、高標準的紀念碑浮雕,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絕非易事,因此有關部門領導起初是建議從蘇聯聘請雕刻家和工藝師來承制。”曲陽縣工藝美術學會秘書長、原《河北雕塑》期刊編輯郭晨峰告訴記者。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