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記者 戴紹志
河北日報通訊員 劉 杰
在黃驊市黃驊鎮(zhèn)東孫村,有個“老楊調解室”。調解室由村黨支部書記楊金槐與群眾代表張寶春、李月玲、王玉華、楊松春、楊寶剛、孟凡生、唐云利8人組成,他們都是村里的矛盾糾紛調解員。“老楊調解室”按照居住位置和家族隸屬關系,將8名調解員分區(qū)劃片、責任到人。
調解員由有威望的村民擔任
“有糾紛找調解員,化去干戈為玉帛;冤家宜解不宜結,能夠容人是美德!弊哌M東孫村,墻上有多幅這樣的標語。
“村民間的糾紛,其實最初也不是很大的事兒,只是雙方言語不和而激化出來的矛盾!睏罱鸹闭f,村民在閑暇聊天時,可能言語上一時沖突就會吵起來!斑@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如不及時化解,很有可能會釀成大禍!睏罱鸹闭f,村里以前就有村民因為爭奪田間地角發(fā)生群毆造成重傷的事。
2013年,在黃驊市司法局的幫助下,東孫村成立了“老楊調解室”,由楊金槐任調解室主任,又挑選了7名在村中有較高威信、熱心公益、有較強組織協(xié)調能力的村民代表作為調解員。調解室按照調解工作的要求,實行排查制度,發(fā)現(xiàn)矛盾糾紛迅速組織調解。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讓調解更接地氣
“老楊調解室”的調解員們在面對糾紛時,將人情與事理相融,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讓調解更接地氣。
村民薛某(化名)的母親今年80多歲了,本該是頤養(yǎng)天年的時候。有一天,老太太卻拿著一個空面袋來到調解室,向楊金槐和王玉華訴苦。原來老太太的兒子薛某平時對母親不怎么關心,口糧每次也只給一袋面。老人吃完后,必須拿著空袋子才能跟兒子要面粉;叵肫痧B(yǎng)育兒子的不易,再看如今孩子的表現(xiàn),老太太傷心不已。
想到薛某是個好面子的人,楊金槐與王玉華并沒有將其叫到調解室,而是入戶勸說。他們耐心勸解,動之以情,使薛某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有違孝道,當即表示以后好好孝敬老人。
楊金槐說,“老百姓大都通情達理,解決矛盾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講清道理!
以法正人,普法宣教在路上
村民李某在一園林公司打工,去年11月,李某在一次施工中不幸身亡。李某的妻子是聾啞人,兒女還都年幼,很多村民一時沖動想去園林公司幫李某討個說法。調解員張寶春勸說大家別沖動,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同時主動幫忙取證。通過張寶春的調解,最終園林公司給出了合理賠償,也在情理上給死者家屬以安慰。
在調解矛盾糾紛中,楊金槐意識到群眾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知識缺乏是產生矛盾的根本原因。為此,他和調解室的其他成員下大力開展普法宣傳教育,主動聯(lián)系黃驊市司法局建立了普法宣教“一對一”結對幫扶等普法活動。
楊金槐說,調解室成立以來,村民樹立了“有矛盾就找調解室,有糾紛就找調解員”的意識,使很多矛盾得以就近化解、快速化解。2013年以來,村里僅記錄入檔、成功結案的典型糾紛就有49起,化解的小矛盾小糾紛更是數(shù)不清。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