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才選拔機制,成為推動中國經(jīng)濟社會巨變的關(guān)鍵動力之一;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逐步推開,牽引教育綜合改革“發(fā)動機”持續(xù)運轉(zhuǎn)
□新華社記者 胡 浩 周 暢 魏夢佳 吳振東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不能不回望高考。
高考制度的恢復,讓“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曙光普照中國大地;高考人才選拔機制,為改革開放注入生機勃勃的人才資源,成為推動中國經(jīng)濟社會巨變的關(guān)鍵動力之一;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逐步推開,牽引教育綜合改革“發(fā)動機”持續(xù)運轉(zhuǎn),寫就一份份浸潤著改革精神的時代考卷。
知識改變命運:
重啟高考大門 拉開改革序幕
1977年8月初,還在安徽基層蹲點的程秉謙,忽然接到通知,要立即趕赴北京參加會議,“衣服都沒來得及換就匆匆出發(fā)了”。
如今已87歲的程秉謙說,當時的他沒有想到,正是這個會議,開啟了一個姹紫嫣紅的春天。
在這場由鄧小平主持召開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與會者紛紛主張立即恢復高考,得到鄧小平明確支持。隨后的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最終確定恢復高考。
關(guān)閉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門重新打開,“知識改變命運”的號角,從此響徹國家的每一個角落,與改革的時代潮流交相呼應。
1977年,21歲的趙政國還是湘西山溝里的一名車工,如今,他已成為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物理學部院士。轉(zhuǎn)折就發(fā)生在高考。1978年,趙政國走入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成為近代物理系77級學生。
“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具有劃時代的標志性意義,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從此恢復正常,從封閉走向開放!敝袊嗣翊髮W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認為,“這是中國改革開放、走向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nèi)容,奏響了改革開放的序曲。”
人人皆可成才:
為改革開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不論家境不論出身,人人皆可成才,正是高考的公平所在。改革開放40年,通過高考這扇大門,億萬莘莘學子邁入高等教育殿堂,畢業(yè)后為國家奉獻智慧和力量。
在北京大學東門附近的理科樓里,中科院院士、北大數(shù)學科學學院教授張平文仍清晰記得,年少的他為減輕家中負擔,走街串戶賣冰棍的情景。因為家境貧困,一家人全靠父親種田糊口,張平文幾乎不敢憧憬自己的未來。1984年,高考成績?nèi)∏笆膹埰轿谋槐贝髷?shù)學系錄取。“在那個年代,如果沒有高考,很多像我這樣農(nóng)村地區(qū)的孩子可能走不出來,更不可能做學問!彼χf。
教育部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2016年中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guī)模達到3699萬人,占世界高等教育總規(guī)模的1/5,規(guī)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30%增長到42.7%,中國正在快速邁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與改革同行:
向著更公平、更有效率的方向不斷推進
作為我國的核心教育制度之一,高考制度不僅為改革開放選拔出優(yōu)秀人才,其本身也在國家發(fā)展中不斷進步,在人民期待中不斷前行,在40多年的不斷探索中實踐著改革精神。
從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到改變成績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再到為殘疾人參加高考提供必要支持條件和合理便利……高考制度在恢復之后一直處于變革與調(diào)整過程中,始終針對不同時期的不同問題作出完善。
目前,以上海、浙江為代表的改革試點正在完善“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考方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jiān)督有力”的體制機制,為“不拘一格選人才”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chǔ)。
為全方位考查考生的特長和潛質(zhì),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力求為考生提供“一個舞臺”,而非“一張考卷”。
“與改革同向同行,高考才能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紅利!毕膶W民說。據(jù)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