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西陵的腹地,乾隆生母泰東陵的守陵村鳳凰臺村建成已有280多年的歷史,先后被評為“省級文明村”“首批中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村寨”。這個數(shù)百年的村落有著延續(xù)千百年的婚喪舊制,到近些年演變成農(nóng)村墳冢亂埋濫葬、紅白事盲目攀比,形式繁瑣、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封建迷信、攀比隨禮的現(xiàn)象,為此鳳凰臺村廣泛開展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yǎng)薄葬、破除迷信”的移風易俗理念宣傳活動,有效引導廣大農(nóng)民群眾破除婚喪陋俗,遏制不良風氣,倡樹新禮儀新風尚,凈化鄉(xiāng)風民風,受到群眾普遍歡迎和真心擁護。
建章立制,簡化標準倡導喜事新辦
1995年,鳳凰臺村推舉在群眾中威信高,愛給大家操持事的村民擔任紅白理事會成員、會長,由一名村兩委成員負責理事會工作,就這樣紅白理事會運轉起來,制定了紅白理事會管理辦法和程序,尤其是頒布了切實可行的《村規(guī)民約》,提交村民代表會通過后,由紅白理事會嚴格執(zhí)行。
易縣西陵鎮(zhèn)鳳凰臺位于清西陵腹地,始建于1739年,是乾隆生母泰東陵的守陵村。“我們村里有280多年的歷史,全村138戶537人,其中滿族人口占了98%,我們有延續(xù)千百年的婚喪舊制!痹摯妩h支部書記那鳳蘭介紹。
紅白理事會成立后,成員督促當事人依法辦理婚姻登記,協(xié)助舉辦現(xiàn)代文明、莊重節(jié)儉的婚禮。如今,“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等移風易俗口號懸掛在村里顯眼的位置,用通俗易懂的白話傳達了文明新風理念。在鳳凰臺村辦婚禮,紅白理事會力求不擾民、不講排場、不鋪張浪費,杜絕相互攀比,尤其是積極推行集體婚禮、旅游結婚等新型婚禮。此外,濫發(fā)請柬、大擺筵席、“天價”彩禮、高額禮金、借機斂財、過度“鬧洞房”“鬧伴娘”等惡俗陋習已在紅白理事會的操持下摒棄。
厚養(yǎng)薄葬,古老村莊吹來新風
除此之外,鳳凰臺村入戶發(fā)放《移風易俗倡議書》、在文化廣場演出移風易俗題材的文藝作品等也在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為群眾做動員工作,村民知道了為什么要深入開展移風易俗、自己如何參與移風易俗建設等。
鳳凰臺村曾有出大喪、辦長喪的現(xiàn)象,紅白理事會成立后提倡人亡故后喪事簡辦、文明祭祀。此外,鳳凰臺村開展了道德講堂、志愿服務宣講活動,提倡老人在世時子女多孝敬,盡心盡力,讓老人安享晚年。村紅白理事會協(xié)助事主舉辦文明節(jié)儉的喪葬活動,簡化喪禮程序,控制喪事規(guī)模。通過多年來的工作,鳳凰臺村村民能夠做到主動火化,當天火化當天埋葬,喪事簡辦的風氣已然形成。在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的同時,鳳凰臺村大力實施孝老愛親、身邊好人等道德建設提升工程,通過開展“五好家庭”“美麗庭院”“身邊好人”評選活動及走訪慰問活動,目前,鳳凰臺村孝老愛親、勤儉節(jié)約等文明風尚蔚然成風,已先后涌現(xiàn)出好兒女、好媳婦、好婆婆、好鄰居、好村民等身邊好人52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截至目前,鳳凰臺村延續(xù)千百年的婚喪舊制已被悄然改變,“以簡樸為榮、以節(jié)約為美”的社會新風尚正在形成。圖為美麗的鳳凰臺村即景。(記者田媛媛)
相關新聞: